合格体验|时间规划及经验:文学直考合格3所:筑波、东京外国语、国士馆
新闻资讯 | 2024-06-22 11:18:00
01 个人情况
02 考学时间线
·个人情况·
合格院校
国士馆大学 东洋文学专攻
个人情况
本科院校:双非二本语言类大学2+2
本科专业:管理学位专业
日语成绩:149
·考学体验记·
⑴对研究方向的选择
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原本两年的在日本留学生活变成了一年,而且由于学校的安排,没能在本科进入想去的文学研究室,而是在日本导师的指导下写成了语言学的本科毕业论文。毕业后,考虑到研究的连续性,在继续语言学研究和改为文学研究方向的两条岔路口犹豫良久,与实学志的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后最终决定了文学方向。eki老师在和我聊了具体情况后,很快就整理出了我当前的情况以及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并根据设想的研究方向列举了几位可以考虑的老师。⑵研究计划书的准备
在接近一年考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有一篇能拿得出手的研究计划书实际上是相当重要的,非要比喻的话,简直就像是备考生的脸面一样的存在。一篇好的计划书展现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发现、所研究方向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的调查深度等等很多方面。
长达五个月对研究计划书的一次次打磨,前翻聊天记录,实际上都是和时老师、负责约课的老师们并肩配合的回忆。其中尤其要感谢时老师从计划还没有雏形到最后完成都一直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和提出建议,修改了无数版本,甚至在冬天关学临出愿前不到一天之内和我几乎是重新修改到半夜。在此我的血泪教训就是提前注意学校下发的计划书有没有要求的格式,也不要拖延,至少提前留出足够修改两次的时间。
对于研究计划,我有两点经验想说。首先是主题的选择方面,要多多反问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性,是抓住他人的研究的遗漏处或者还没有发掘的领域,自己能为这个领域增添什么新的成果,需要提前看看相关的先行研究目前是否已经饱和,而不是想当然只抓住关键词就开题,否则实际上很难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内容。
其次,我从时老师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写作的逻辑。计划书的上下逻辑联系作为计划书的骨架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清晰通顺的逻辑就是一篇计划书的基础,要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不让人感觉到突兀,我在这里建议如果理不清逻辑的话,可以先用中文写出一份计划书全文的逻辑框架,再往里填入自己的内容。
当然,我自己写计划书的过程也很痛苦,尤其是最开始也被多次指出逻辑混乱,可见一篇计划书的产出的过程必然是艰苦的,但也证明了自己是实际上在无声地进步,就像破茧成蝶的过程一样。
⑶对教授的选择与联络
我的研究方向与典型的日本文学不同,实际上是夹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翻译文学,因此比起其他同学可联系的教授范围也广了一些。对教授的选择可以不用拘泥于学校的专业分类,而是从研究的方向寻找。在联络教授的问题上,也是提前联络永远好于不联络,如果教授的个人网站上没有写名邮箱,也可以联系教务询问。
不过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提前联络并不能保证考试结果,反而最重要的作用是帮我们筛选出可以报考的教授,我自己就通过提前联系被教授婉拒而及时止损过。因此,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否能和怎样的导师匹配,就准备一套联络的模版后尽可能多的找教授套磁,也能在考前提前给教授留下些印象,也方便通过教授的反应选择重点准备的学校。当然,不联络也完全不能证明就不能合格,但这种情况下还是要仔细考察自己的研究和教授方向的匹配度。⑷专业知识的备考
上一部分已经提到过,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介于中日文学之间,再加上报考的学校各分野考试的不同,这一年中为了应试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好,导致现在回望自己的备考其实非常分裂和混乱。因为备考和选择学校/教授也息息相关,首先在备考前最好早早就决定好学校和教授,这样才更方便根据学校的不同制定复习计划。除了平时塾内的文学史以外,自己私下也要多进行整理和回看,注重文学史的脉络连接可以做到记忆事半功倍。
同时,很多学校也会考察学生对文学的整体把握程度,比如我在考试中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小论文形式的考察。下半学期时老师在专业课上做的专题一样的课时和塾内的无限课时回放功能是我很喜欢的一点,方便备考一方面边做笔记边思考,也通过各种各种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开拓思考方式、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学世界。虽然有很多人觉得日本文学史非常枯燥,但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我觉得很开心!
另外,在中国文学史的学习上,虽然最终因为备考时间太短放弃了秋季一桥的考试,但eki老师和教务老师们也帮我及时跨专业联系了小乔老师约课商量,包括冬季考东外备考的翻译练习题也从小乔老师手里拿到了全套。东外的中国语考试,题量大难度也不低,还是建议有准备备考的同学多做翻译练习提升手感,至少要保证能做完题目。 ⑸面试的准备经验
大学院直考的第一场面试就被教授因为本科没有文学研究经历为由当场建议我三月份来考研究生,当时我觉得特别委屈,很长时间里都陷入了ptsd怪圈,害怕接下来的面试还会接二连三被本科经历卡住。不过好在第二天国士馆的教授很亲切也鼓励了我,让我多多少少缓解了压力。但其实回想那段面试,教授实际上也给我留了能让我アピール自己的时间,但是因为太紧张所以没能抓住机会。所以我想提醒和鼓励那些和我一样可以算得上跨考的同学,就算非本专业出身,也一定要尽可能地在教授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只要让教授感觉到你有做研究的能力,实际上就不成问题。虽然第一场面试惨败,但最大的好处就是这场面试中的很多问题,在之后其他学校的面试中也会频繁出现。试后的复盘让我调整了面试问题的方向,在同一研究计划的前提下,不同教授的问题有百分之六七十都能做到重复,可以说越往后应对就越显轻松。所以,我的建议是就算在笔试不能充分有把握的情况下至少也要去参加面试,等同于让各大高校的教授为自己做一场全真的模拟。前文我曾提到计划书的逻辑性,面试准备时计划书的逻辑越清晰也越容易快速意识到教授的问题具体是在询问哪个部分,顺着计划书自己的逻辑回答,防止被教授的问题带跑。最后我有一个比较偏门的面试准备技巧,就是会在面试前去看研究科的教员阵容和各自的方向。因为面试一般会配置专门方向接近的教授进行问答,如果对方不是很了解你的研究,很有可能会针对研究计划里和教授自己方向接近的因素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我在筑波的面试里遇到了古典文学专门的教授,对方表示不是很了解我的研究,但询问了我中国是否有漱石与汉诗的研究;再比如东外的面试中被专攻翻译学和翻译理论的教授问了是否打算将翻译理论应用到研究里。所以可以提前预想一下自己有可能会被哪几位老师面试,针对他们研究的关键词猜测一下问题。当然,这一切都是在面试准备还有余力的情况下。回忆我的考学经历,恰好是一个很完整的一年。很惭愧地说我的备考过程实在称不上呕心沥血,虽然在图书馆里一坐就坐了很多个下午,但也曾经摸鱼过偷懒过,所幸从结果上看足够圆满。在此也希望大家都不要太焦虑,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被他人干扰能常以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前进。最后,再次感谢一年中塾内所有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们,祝福接下来要考试的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