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机会的社会性不平等
(教育の機会保障、教育公平と平等)
(2)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3)教育政策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
(社会认同)
(4)教育技术与社会变化
欢迎同学们回到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学系列小文章,在上一次的交流中,我们探讨了中国教育学研究与日本教育学研究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的教育学研究更偏向于广义教育学,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的基础上更关注教育学的社会性属性。这也是我们今天这次讨论的出发点。
有小朋友因为自己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而踌躇,也有小朋友在社会学研究与教育学研究中非常纠结,我们的“重新认识教育学”系列便是希望帮助小朋友通过理解教育学研究的特征,以及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来破解小朋友们的疑惑。
01社会学之于教育学
首先,让我们认识到,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通常被归类为一个宽泛的领域,这是因为这些研究深深植根于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我们或许会问,这是否过分夸大了社会学的重要性?答案是否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归根结底,关注的是人类及其相互关系。与心理学这样更专注于个体的学科不同,社会学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这是所有学科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的归宿。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社会变化,而我们的兴趣在于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育学也不例外。如我们之前所讲,教育学是一个多维学科。从基础理论出发,我们探讨“教与学”的本质关系,可以想象一个由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境。这个关系的探讨进一步衍生出教育方法论、课程开发学、学校管理学等子领域。然而,随着我们对教育学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性理解,我们开始重新评估这一固有的“教与学”关系。我们将其分开来看,“教”着重于教学技术,“学”关注于学习者如何形成主体性。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教育学本质上还是关于人的学科——学习者。社会的变化通过教育制度和政策影响学习者,而学习者则通过主动的学习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02教育学中的社会学研究
脱离这些基本讨论,从更广泛的研究课题来看,我们同样能看出教育如何受社会变化的影响,以及反过来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为了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视野,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
首先,我们就需要从教育学与社会学研究最为紧密的子领域“教育社会学”研究开始今天的徒步了。通过它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系统是如何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及影响的。
(1)教育机会的社会性不平等(教育の機会保障、教育公平と平等)
教育社会学首先将视角投向了教育机会的社会性不平等。研究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以及地理位置等社会因素对个体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例如,中产阶级对教育的重视及其投入(日本所谓的“教育妈妈”问题)、女性在教育上的机会平等(涵盖学校教育至社会和企业教育),以及中国东南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都深刻反映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如何加剧社会不均衡和阶层分化。在日本等现代化国家中,尽管教育体系试图为所有儿童和成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的不同,教育成就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2)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我们提及了“阶层”这一关键概念,普遍认为“教育”是提升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有效途径,流行语“小镇做题家”和“高考改变命运”便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因此,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联系成为了教育社会学关注的另一个重点。然而,尽管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性方面发挥作用,其效果仍受到家庭背景和社会结构的限制。这说明,教育并不是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框架下),家庭资源对孩子的教育成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为例,从教育机会的角度来看,虽然入学率并不低,特别是美国的社区大学在确保接受高等教育权利方面做得较好,但名牌大学的门槛对于一般大众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高。
(3)教育政策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社会认同)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的。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国际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集团文化角度来进行理解,例如,日本的教育改革旨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其原因自然是日益深入的国际化与日益紧密的国际交流,在国际化背景中,东亚诸国往往被视为“工业生产国”,其本身的经济发展与作为“消费市场国”的欧美诸国家有着密切关联,因此亚洲区更重视推广英语教学和国际化课程。当然,为了应对这种全面的全球化所带的文化冲击,各个国家又努力保持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道德、爱国等)的教育。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教育系统与社会需求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
再进一步,统一价值观的教育(ナショナリズム),通过国语、历史和公民教育,学校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国家认同感和统一社会价值观,这种认同感影响个体对社会多元性(性少数群体、宗教等)的看法,这也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日本的教育历史(战前与战后的教育改革)来看,这种教育旨在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我们甚至可以再进一步,这种统一的社会价值观是如何被学生接受并内化的,这就涉及到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伴随着权力关系的知识传达”,即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日常教学实践传递社会期望和规范。在日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传播者,通过所谓的“隐性课程”概念可以解释,他们的角色在形成学生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中如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教育技术与社会变化
在这一节当中,我们浅浅提一下这些年大火的AIGC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变革,在线教育和数字学习资源的兴起,教育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对社会不平等产生了影响。举例来说,疫情期间的全民网课,一方面是无奈之举,但是另一方面确实验证了网络的信息传递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的意义,例如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课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使得教育欠发达的地区的小朋友也获益。但是同时,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普及提高了教育的可访问性,但同时也暴露了数字鸿沟问题,即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上存在差异,例如对于网络信息获取的手段与熟练程度、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不同地区、不同世代之间的教育差异。
更不用说AI技术的发展,它不仅在教育资源获取手段上带来新的变革,在包括生产力工具应用层面上的“学习者像”的变化上更加显见,也就是说,作为学习者而言,我们从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获取教育,再变为基于知识获取的创新与创造。
以上的课题讨论,我们再次确认了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将社会学想象成为一个扭蛋机,扭蛋机里充满了各个学科的小“扭蛋”(教育学、人类学、传媒学、政治学等等),“扭蛋”与“扭蛋”之间相互碰撞产生影响,而社会学这个大机器一旦开始运作(产生变化),其中的小“扭蛋”们自然会随之变化(如图)。
当然,今天的讨论我们仅仅基于最为基础的社会变化进行了浅显的举例,不仅如此,劳动关系的变化、消费社会的深入、原子化社会加剧等等,社会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有无数的视角可以用以理解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社会,“教育”是我们理解社会的重要解释路径,自然也是我们将仍然存在着不公平问题的社会推向正轨的重要工具。
今天我们小讨论的最后,回到教育学研究室能带给小朋友什么这个问题上。教育学的研究包罗万象,因为其与人的紧密性,其研究并非是脱离实际或者抽象的,反倒是非常容易用我们个人的经历来理解和解释的,因此教育学研究适合绝大多数,即使没有教育学基础的小朋友。那么下一次“重新认识教育学”,我们会结合日本教育学的常规大类来列举一些教育学研究,帮助小朋友们更好的理解我们”平易近人的教育学“~那么我们下次见啦~